印可法师:从上世纪中国僧人南渡看当代青年僧人之使命

编者按:2024年12月13日下午,2024南海佛教圆桌会青年论坛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圆满举行。青年代表们围绕本届论坛主题“沐光同行、朝华并举”,就民间交流、文化教育、社会慈善、生态环保等话题深入对话、热情交流,探讨以宗教智慧和青春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宗教和顺与文明互鉴,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湖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州法华寺住持印可法师在论坛发表了《从上世纪中国僧人南渡看当代青年僧人之使命》为主题的发言,凤凰网佛教文化编发全文如下:

 

 

 

 

今天,我们因佛陀而相聚。佛陀的教法,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人心,也广泛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生活。能够在庄严的佛教圆桌会青年论坛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青年分享我们共同的信仰与使命,我感到无比荣幸与深深感激。

 

今天的论坛使我获益良多。刚才在主旨发言中,印顺法师提到“要相信相信的力量”;韩国海印寺律学院瀞湖法师提到“人工智能无法超越的就是开悟”,“想要进步发展的人就要有被纠正的勇气”;本焕学院顿忠法师提到“选择了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了一个归宿,选择了一个学校就是选择了一个未来”;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青年小组组长、北京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朱杰提到“是大自然在保护我们,不是我们在保护大自然”。

 

我曾在新加坡留学四年,亲身感受到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国家的影响。1819年,新加坡开埠,众多大德前辈漂洋过海,接续南来,为新加坡佛教的奠基、开山发挥了巨大作用。圆瑛大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爱国爱教的一代佛门领袖,一生九次远涉东南亚,时间跨度达41年,足迹遍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中国与东南亚从事佛教文化交流最多的高僧。

 

回顾历史,海上丝绸之路在灿烂的文化传播历程中,结出了丰硕成果,佛教文化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遍布丝路沿线的众多佛教遗迹、佛教圣地,凝聚着佛教三大语系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脉络。

 

多一种语言多一个世界,语言是我们沟通的纽带,不再是我们的隔阂,在提倡全球文明倡议的今天,我们应摈弃原有对南北传、大小乘的固有观念,彼此合作,相互借鉴。在历史长河里,来自中国的高僧大德们秉持普度众生的悲愿,怀着为法忘躯的精神,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往返丝路各国,共同打开了各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大门,为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发展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作出了卓越贡献。古有安世高、支娄迦谶、鸠摩罗什、法显、玄奘、义净等大师,近现代则有圆瑛、太虚、宏船、性愿、瑞今、竺摩等一批海外弘法先行者。

 

他们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佛教精神的实践者。在他们的努力下,汉传佛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斯里兰卡、老挝、缅甸等国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世界的和平安宁、发展繁荣和文明昌盛不仅是佛教界,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与愿景。在多个国际重大场合,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倡议”,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为建设美好世界绘就新蓝图。如今,随着现代交通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佛教的传播不再受限于地域与时空的局限。无论是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我们都能通过网络,轻松接触到佛法的智慧。

 

全球化的浪潮,让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探讨佛教的深层意义。正如我们今天在此举行圆桌会议,喜马拉雅山不再是阻隔我们的屏障,而是链接我们的纽带。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跨越了国界,成为了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佛教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推动着中外文化的互鉴与互动,增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友谊。佛教所倡导的和平、宽容、包容等理念,正契合了全球文明对话的要求,成为了推动全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佛教青年肩负着更加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有“不忍众生苦,不忍胜教衰”的情怀与“身为佛子,应做佛事”的行为来继承佛陀的教法。在阿含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佛陀对圣弟子的原话:我已解脱了人天的一切束缚,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束缚,把我的教法弘扬出去吧,你们两个人不要去同样一个地方。我们不仅要继承佛教的传统智慧,更要推动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创新,要以当代的语言和方式,向社会传播佛教的核心理念:慈悲、智慧、和平与宽容,让更多的人了解佛陀的本怀。

 

沐光同行,朝华并举。愿三大语系佛教青年凝聚共识,奏响和合之音。愿每一位佛教青年携手共进,为当代佛教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0日 10:4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