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评注》沙龙:300多年的历史畅销书怎么读?

作为一本流传三百多年的历史畅销书,《纲鉴易知录》中蕴涵的智慧,对当下的年轻读者有哪些借鉴意义?经过重新编纂和评注后的《纲鉴易知录评注》,又体现了哪些时代特色和当代立场?而立足于当今的社会语境与精神需求,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方法来阅读这部书?

 

《纲鉴易知录评注》

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馆 编

邓小南 主编 肖永明 闫建飞等 评注

 

12月14日上午,由中华书局和岳麓书院主办的《纲鉴易知录评注》新书沙龙活动在岳麓书院明伦堂报告厅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主任谢一峰作为嘉宾出席现场,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柳理主持活动。

 

在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对谈中,嘉宾们论述了《纲鉴易知录》对于年轻人了解历史脉络与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分享了岳麓书院在古籍保护与传承中的角色与贡献,并点明了本次编纂和评注工作的风格特色,为当下年轻读者的阅读与学习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建议。

 

 

活动现场

 

在三百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纲鉴易知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 “前世今生”。沙龙活动伊始,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首先简明扼要地梳理了《纲鉴易知录》的出版背景与传播过程。自康熙五十年开刻之后,《纲鉴易知录》的版本在十几个堂号之间流转,一直盛销不衰。

 

光绪年间,随着成本更加低廉的石印技术的引入,更是出现了十几家出版机构同时发行《纲鉴易知录》的盛况。而《纲鉴易知录》也因为其浓缩了中国历史的精华和重点,成为了许多人阅读史书的最好选择。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发言

 

1960年,为适应新中国的国情和领导干部了解历史的迫切需要,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纲鉴易知录》点校本。五年之后,编纂评注本的设想也被提上日程。可惜,这个计划却迟迟未曾实行。直到2021年,在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倡议和组织下,岳麓书院接过了这项任务,才有了今天这套包含丰富的评点和注释的《纲鉴易知录评注》。

 

接着,岳麓书院肖永明院长向大家讲述了岳麓书院开展《纲鉴易知录评注》的工作历程。自项目启动,所有专家学者和编纂人员都非常重视,迅速成立组委会、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前后召开十多次专题讨论会,跨越寒冬盛夏,始终精耕不辍,统一力量,解决困难,努力将著作的精髓与时代的高度都体现在评注中。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发言

 

据统计,《纲鉴易知录评注》全书共有14700多条注释,撰写1800多条评论。肖永明指出,评论的过程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对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借鉴,不仅吸取了史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对传统史论著作进行了参考。

 

随后,几位学者回顾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与中国历史结缘的故事,又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学生时代读中国历史的种种乐趣。相较于中学的历史通识教育,《纲鉴易知录评注》提供了另一种感知和学习历史的路径。

 

 

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柳理主持

 

谢一峰认为,历史不应该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枯燥知识,历史的魅力在于史料中丰富的细节和人的多面性。通过阅读评注,读者可以了解到对于特定时代和历史事件的多元观点,探究和玩味历史的细节,对于历史的理解也能更加丰富和深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系副主任谢一峰发言

 

肖永明则表示,在教材体系建立起的基本框架和历史观之外,还需要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使其更加深刻,从而实现提升的效果。而《纲鉴易知录》评注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此。

 

而在俞国林看来,历史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而《纲鉴易知录》则可以视作中国历史浓缩的一部“日记”,在大的环境和微观的角度之中,读者得以进入历史的纵深,感受历史细节的真实和温情。

 

对于当下的年轻读者来说,阅读《纲鉴易知录评注》对于个人成长与人生选择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肖永明认为,“修身”是在每个阶段都需要进行的事情,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年轻人。对于年轻人来说,阅读历史就像是在“刷真题”,在古人的生平作为和成败得失之中反思回味,以此作为自己处理各种人生题目时的有益借鉴。

 

谢一峰将年轻人阅读《纲鉴易知录评注》的好处总结为三点。首先,了解决定历史命运的重要转折点,对于我们抓住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具有启示作用;其次,阅读史书有利于建立“关联性思维”,培养起纵观全局的能力,能够以多元角度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若能拥有“大出入”的历史观,既能进入历史的情境和细节中,又能从一种更大的超越王朝史观的文明尺度来看待治乱兴替,在面对现实人生时也会修炼出更加成熟的“大格局”。

 

从《纲鉴易知录》丰富生动的历史书写中,也能生发出许多令人深思的趣味话题。俞国林以自己投身编辑出版行业的经历为例,指出“平和的心态”与“贡献的精神”是年轻人在人生起步阶段最需要守住的“纲”和“常。而对于“忠臣死得快”这一说法,谢一峰以魏徵为例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了解领导人物的心理特点是至关重要的;面对问题时,我们也需要把“情绪价值”和理性自省的意识结合起来。而肖永明则认为,忠臣在进谏的时候也需要自我反省,站在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顽固地坚持己见。

 

在互动环节中,三位学者就本书的评注风格与阅读方法,与现场读者进行了交流讨论。《纲鉴易知录评注》采取了较为精炼的评注方法,篇幅仅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对此,肖永明解释,这种方法的选择与本书的定位有关,因为《纲鉴易知录》本就是浓缩的简本的历史,所以评注也只以点拨为主,从学界的共识观点出发,以体现时代特色和问题意识的立场,对重大历史事件作出简要评价。

 

与此同时,本次评注减少了鲜明锐利的观点阐发,选取了较为中正平和的风格,是希望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更适合领导干部和青少年阅读,是经过反复斟酌后的审慎考量。

 

最后,谢一峰为阅读此书的初学者提供了便捷可行的实用建议。作为一门史学入门读物,《纲鉴易知录评注》包含朝代评、卷首导语、重大事件评点等层次丰富的评注,读者可以从中获得关于整个时代的总体认识。阅读时不要过度纠结于细节,可以只关注能够生发出深切体会的部分,就可以读出一部属于你自己的《纲鉴易知录》。

 

文章转自“中华书局1912”公众号,原文标题:从“怎么编”到“怎么读”:《纲鉴易知录评注》新书沙龙活动在岳麓书院举办。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9日 16:2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