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举行 聚焦“青少年抑郁症”

10月21日-22日,主题为“青少年抑郁症解析”的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丑小鸭中学和云南育才教育集团承办。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过9500万,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解决?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在首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上,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邀请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临床医师、一线教师等跨界分享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有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人到场,其中不乏家长和学生。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学业压力和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因

 

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于近日在线上开展了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调查共计收到有效样本21551份,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调查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人数为11779,占比为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人数为9386,占比43.55%; “学校考试评比”,人数为8614,占比39.97%;选择“教师言行”“人际交往”与“成长困惑”的人数相对平均,分别为4027、4729、4096,占比在20%左右。

 

其中,处于非常焦虑状态需要寻求帮助者达511人,焦虑到无法正常学习者158人,已在医院确诊者107人,共占比29.36%。其中,在已经确诊焦虑的青少年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者分布较为平均,分别占比为34.83%,33.71%,31.46%。

 

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指出,非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学生厌学是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刘长铭认为,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家庭,例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教方法不当、家长强势、家庭生活氛围异常过度关注考分,缺少理解。从学校角度来看,被忽视或被霸凌、师生,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受挫,压力过大、学习内容枯燥形式单一 、缺少“社会性学习活动” 等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

 

△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

 

刘长铭谈到,家庭教育中夫妻感情永远是第一重要的,这是家庭构成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存在了,那么孩子不可能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张皓也提到,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家庭教育有学校教育替代不了的内涵。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演讲中指出,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产生,最主要的源头就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学习和考试压力。

 

《少年发声》作者陈瑜在过去三年时间里,访谈了全国近100位青少年。陈瑜发现,无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处于中段,还是成绩优秀的孩子,都不开心。

“这真的是一个很令人沮丧的现状”。陈瑜谈到,成绩垫底的孩子,他们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面没有正反馈且在班集体里无尊严。

 

学习成绩中段的孩子,他们的努力和最后的反馈不成正比,成绩不上不下也很痛苦,爸爸妈却认为孩子不够努力。

 

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及咨询专家陈默指出,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集体主义式的评价。

 

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小时候抢跑,当然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当处在强手如林的环境里,没有达到期待时,这些孩子往往出现系统性崩溃。“我采访的抑郁症的孩子超过一半都是年级前5,班级前5的。”

 

陈瑜称,以前的孩子可能初二以上才会出现厌学的状况,但现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普遍厌学,这种情绪甚至出现在一、二年级孩子中。因为这些孩子可能在幼儿园就已经抢跑了,神经绷得很紧,那厌学就发生的更早。

 

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昆明丑小鸭中学连续12年志愿者范丽荣谈到,每个生病的孩子背后必然都有一个生病的家庭或者生病的环境。如果对孩子的抑郁症积极进行干预,抑郁的这段经历雁过无痕,可以成为他成长的特殊养分。

 

如果我们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治疗不及时就会走到另一个极端,会影响他的个性和智能发展,一直延续到成年甚至老年,形成抑郁型人格障碍。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北京四中原校长、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刘长铭

 

培养具备面向未来,有幸福力的孩子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认为,若不把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社会上出现的抑郁症问题将会愈发严重。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新影长期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做跟踪研究。她在论坛现场分享了3个研究成果。

 

第一个研究成果,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好,孩子就容易成为受气包或刺头,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非常容易被其他的孩子霸凌。这类孩子在被欺负之后就会产生各种情绪问题,甚至自伤自杀。

 

第二个研究成果,父母的高期待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孩子的成绩反而不好。父母应该做压力隔火墙,让孩子尽量的在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下去学习和生活。

第三个研究成果,打骂孩子、高控制、经常批评贬损,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从而导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

 

李新影建议,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医疗机构以及媒体形成有机联动,同时要提高教师和家长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如果外面受挫,家里面又不是那么有一个安全的环境,那么这个孩子的下面的行为可能危险的系数就要大一些。”刘长铭认为,缓解青少年抑郁的问题,必须把青少年的成长体验变成他的一个快乐的过程,顺应天性,回归到教育,把学习变成让孩子体验快乐成长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昆明市政协原副主席、昆明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汪叶菊长期从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她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作为一个优秀孩子的妈妈,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关爱,在面对问题时一起分析探讨,就能和孩子变为朋友,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归阳光灿烂的生活。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被称为“问题孩子他爹”。昆明丑小鸭中学全校仅有六七十个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残酷青春。在詹大年眼中,“问题孩子”是被误解的白天鹅。

 

詹大年认为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最关键的方案就是关系疗法,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走过12年,陪伴了2000多名学生,丑小鸭中学对青少年抑郁症问题做了有效的探索,让数百名抑郁症孩子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詹大年称,抑郁症不可怕,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不能把问题孩子边缘化,问题孩子是遇到问题不能解决的孩子,问题孩子可能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孩子。

著名建筑设计师陈江也认为,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世界的规律,学会如何建立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想今天患抑郁症的孩子这么多,重要的原因是,有差异的孩子被无差别的教育。” 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表示,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能力相当的教育,是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冯恩洪介绍,在西安东城第二学校,学生分组学习。从6岁开始,6人一组,学会合作,享受合作。同时,教师分层教学,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此外,学校组建了100个学生社团,用100门选择课程来落实发展分类管理。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执行主席詹大年;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

 

△论坛嘉宾从左至右: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执行主席詹大年;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

 

推行小学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

 

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学业压力也成为压在他们身上的一座大山。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瞄准一个定位:将校内减负提质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使学生更好回归校园。

 

杨东平认为,把“减负”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首先是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习观、学生观。以人为本,幸福比成功更重要。要实行善待儿童,使儿童免于恐惧,能够保障儿童睡眠休息的教育,能够增进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教育,培养勤劳善良、有正义感,能够自食其力并服务社会的合格公民,培养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创业精神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会迅速过时的考试机器,形成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线上分享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在线上分享

 

杨东平称,做减法的素质教育,就是教育的源头减负。他认为,从源头上减少课程数、学时数,大幅度的降低教学难度,考试难度,这是一个非做不可的基本方向,而且一抓就灵。

 

杨东平提出,做减法的教育还有一个方向是推行小学的全科教师模式,改善教育生态。全科教师不仅仅减少了教师人数,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使老师和学生亲密接触,使学生对新的学科消除了陌生感。全科教师模式还有一个好处,几门课程都归一个老师出题做作业,就减少层层加码,避免老师互相争夺学生时间。

 

“一些东亚国家,包括西方的国家,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都是全科教师,一个班主任教语、数、英甚至体育。”

 

杨东平提出的另一个减负建议是,适时的取消中考,通过促进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多元化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在东亚国家也都大致是实现了的。”

目前,东亚一些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比如,日本中小学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完全一视同仁;韩国提出实现“幸福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以初中“自由学期”制试点为抓手。2016年,全面实施初中自由学年制;新加坡减少课程教学,提出 “为生活而学”。

 

改革也是一场竞争,东亚国家就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采取了很不同的强有力措施。杨东平表示,中国需要迎头赶上,而不是仅仅在学校和家长的层面上减负。“毕竟在少子化时代,每一个儿童都是珍贵的,我们需要用教育红利去弥补人口红利的缺失。”

 

△图为云南育才教育集总校长郭跨存

 

△图为云南育才教育集总校长郭跨存

 

云南育才教育集总校长郭跨存在现场分享了学校的“五会1000分修炼”育人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会关心、会创新”这五大方面进行修炼,通过21个A级指标,159个c级指标,670个D级指标提出共计1000分量化考核标准来拟定学生的基本素质评价。

 

比如学生每周从“听课状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课外阅读、作业完成与订正、诚信考试”等方面来讲解自己的修炼完成情况、修炼成效以及改进不足之处的方法,并结合本周修炼情况作出下周的修炼计划,提出修炼目标。

 

“这对破解当前‘五育’评价缺失、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提供了可操作的新范式。” 郭跨存谈道。

 

△分享嘉宾从左至右: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执行主席詹大年;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昆明丑小鸭中学连续12年志愿者范丽荣;“少年大不同”创始人、畅销书《少年发声》作者陈瑜;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

 

△分享嘉宾从左至右: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执行主席詹大年;资深精神科主治医生、昆明丑小鸭中学连续12年志愿者范丽荣;“少年大不同”创始人、畅销书《少年发声》作者陈瑜;上海建平中学原校长、西安东城第二学校校长冯恩洪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和活动里

 

今年4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这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谈到,要把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落实和做细,首先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症下药,不能是大人得病,孩子吃药,社会得病,个体吃药。

 

“学生一旦出事一定会把板子打到老师身上,所以校长、老师压力很大。”南京市芳草园小学教师郭文红作为一线教师提道。

 

王旭明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是教育问题,有的是犯罪学问题,有的是家庭教育问题,有的是社会教育问题,有的是个性品质和心理品质问题等,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于心理病来治。

 

李镇西所做的调查表明,青少年在出现焦虑或者抑郁状态时“与教师交流”和“向心理专业人士咨询”的人数较少。

 

李镇西分析,主要原因是普通教师对于处理青少年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问题缺少经验,一般学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并不多,不少学生羞于与教师交流。另外,青少年往往心理问题严重时才会向心理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同时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包袱和咨询费用,这也是选择该方式较少的重要原因。

 

“心理教育的开展,绝对不能仅仅靠开会议文件和通知,用习惯的知识传授性来完成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学途径和服务。不是学校专门配几个心理老师,开几门心理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王旭明认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科教育和各种活动课中,所有的教师应该具有积极良好心理状态和一定的心理知识。心理健康的维护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不能只靠医学。

 

王旭明谈到,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做实做细要抓关键因素、关键环节、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小升初、初升高、少年儿童期;关键因素:考试学业、升学求职、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情感人际、初恋等;关键环节:预警、健康教育、咨询、干预处置、领导能力、教师水平等。

 

△图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图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首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王旭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中小学不宜专门开设心理课,要将心理健康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教育中。

 

第二,中小学尤其是师风师德建设和专业水准都不够的学校,不要开展大面积的心理健康普测和通过简单的答卷做简单的判断。“现在有些公司要推广答卷,学校要交费,光答卷就分成高、中、低若干个类型,通过若干个类来进行不同的咨询、交费,过程非常复杂,我希望学校一定要把好这个关。”

 

第三,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不要用健康或不健康做简单的判断,这只是在研究时使用的词语,对学生要特别保护。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14:2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