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涠洲岛,昔日孤岛蝶变“中国最美海岛”!|度假|旅游
南海之滨,波澜壮阔;海岛明珠,熠熠生辉。1984年,北海被列为全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同年9月,涠洲镇设立,与北海同步拉开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历史序幕。从此,开放的力量注入涠洲岛、引领涠洲岛、改变涠洲岛。
俯瞰涠洲岛。涠管委供图
进一步对外开放之初,这座距离市区约21海里的海岛,不过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座孤岛,一条泥巴路,一艘木船,一台发电机,一个菜市场,“五个一”便能概括出当时岛民的生活。
乘着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春风,涠洲岛一路奋楫争先、高歌猛进,以产业融合开发旅游“钱”景,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蓝图,以创新治理构建善治格局……
如今,孤岛变成了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泥巴路变成了平坦开阔的最美环岛公路,木船变成了可容纳上千人的豪华客轮……昔日的小渔村蝶变为“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的“和美海岛”。
40年来,涠洲岛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旅游产业飞速发展,游客接待量逐年攀升。2023年,涠洲岛接待游客量约213.53万人次,上岛游客量实现历史高峰,首次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约41.68亿元。
以产业融合开发旅游“钱景”
推动海岛高质量发展
“如果没有旅游业,我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回到岛上生活。家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返乡创业10年的涠洲岛居民张英亮笑着告诉记者。2009年,他离乡求学;2014年,他看准家乡发展旅游的有利时机,回岛改造自家房屋,开了岛上第一家民宿;如今,他经营的范围涵盖民宿、餐厅、咖啡店等多个旅游相关产业。
像张英亮这样,依靠旅游创业增收的岛民还有很多很多。
进一步对外开放40年,海岛旅游产业全面开花,让本地岛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端上了“金饭碗”,共享旅游经济发展的成果。
但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差、底子薄,涠洲岛曾一度陷入“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体验”的困境。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涠洲岛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水电供应不足等问题,旅游资源长期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每年上岛游客寥寥无几。
1987年8月,涠洲岛开发建设碰头会在市迎宾馆召开,海岛的开发建设开始受到重视。2004年9月,《涠洲岛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04—2015)》正式出台。海岛资源逐步得到开发,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也逐渐改善,涠洲岛旅游业悄然兴起。
乘务员引导乘客上船登岛。 方晓淦 摄
“以前去一趟涠洲岛至少需要3.5个小时,现在航程仅1个小时,交通方便了许多。”北海新奥航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艳芬介绍说,30年前,北海—涠洲岛航线只有一艘客船,现在该航线拥有高速客轮5艘、客船2艘,最大的可载客1200人。旅游高峰期时,每天开20多个航次,涠洲岛和市区已形成“一天生活区”。2017年,涠洲岛建设了以全长13.57公里的环岛风景路为主的旅游交通路网,投入三路共20辆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覆盖全岛主要区域。
“40年前,涠洲岛只有一台160千瓦的燃油发电机组,每天只能在傍晚过后发电4个小时左右,直到1999年2月,北海市涠洲供电有限公司成立,接通了南海石油公司钻井平台的生产用电,涠洲岛才实现了全天候供电。
”北海供电局涠洲供电分局副经理叶开阳回忆道。如今,涠洲岛的电力设施日趋完善,供电线路架设到了千家万户,智能台区覆盖全岛,供电稳定性以及可靠性相比以往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现在岛上已经加强了供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建成了供水能力指标为1.5万吨每天的供水一期工程,以及平顶山水厂和西角水厂,可满足岛上5万人的用水需求。”
北海市涠洲水利供水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曾全先表示,涠洲岛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从底子薄弱到功能完善的转变,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岛上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和便捷的旅游体验。
2011年,《北海涠洲岛旅游区发展规划》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涠洲岛的主导产业,以休闲度假为核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海岛。同年8月,涠洲岛旅游区首批建设项目启动仪式举行,正式拉开“国际休闲度假海岛”的开发建设大幕。
此后,涠洲岛旅游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促进旅游与文化、旅游与体育、旅游与农业等“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推动海岛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布布”文创品牌产品。涠管委供图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文艺涠洲。近年来,涠洲岛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媒,推进海岛文旅深度融合。一是培育专属文旅IP,打造布氏鲸IP形象和“布布”文创品牌,开拓布布街区、布布租车、布布餐厅等旅游项目,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品牌。今年6月,布氏鲸文化产业项目获评全国“2024旅游景区创新发展案例”。
二是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定期策划推出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满足广大游客多层次的文旅需求。三是实现“流量”与“留量”双向奔赴。众多明星先后上岛拍摄节目引发各大媒体关注,涠洲岛借势扩大海岛文旅宣传,引来大批粉丝游客上岛打卡“明星同款”。
众多明星在涠洲岛拍摄节目。涠管委供图
涠洲岛南湾海洋运动公园。涠管委供图
推动体旅融合,打造活力涠洲。涠洲岛依托环境资源优势,以南湾海洋运动公园为核心,布局“海上运动+沙滩休闲+岸上娱乐”体验基地,辐射岛上景区景点配套步道,推出帆船、游艇、徒步等体育娱乐项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海滨体育休闲娱乐服务,形成“体育+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业态。
“通过赛事引流搭台,涠洲岛积极承办全国海钓锦标赛广西北海站比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等规模大、水平高的体育赛事,获得众多赛事爱好者的关注。”涠洲岛旅游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谢梅凤介绍道。
目前,涠洲岛逐渐发展成为集环岛骑行道(步道)、海洋运动公园、多个海洋运动船舶停靠点、体育旅游公司、体育运动俱乐部及协会、户外运动装备售卖店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休闲体育旅游集聚区,先后被评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目的地。
游客体验涠洲岛海上运动项目。周祥鹏 摄
探索农旅融合,打造休闲涠洲。涠洲岛把原生态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融入整体旅游规划,通过盘活闲置民房打造民宿旅游产业集群,并利用民宿庭院拓展海鲜加工、欢乐聚餐等特色服务,带动民宿与本地9个村150余户农户建立稳定的土特产供销渠道,形成一条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
目前,涠洲岛已创成全国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1家,推动4家民宿成功入围第8届中国民宿榜黑松露奖,据此总结提炼的案例入选《2023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疍家海岛田园综合体,用成片流转土地进行特色水果种植,把美丽田园、自然景色、休闲旅游融为一体。
”涠洲岛旅游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梁春妹向记者介绍,疍家海岛田园综合体总投资9000万元,致力打造集现代化农业耕作、文化休闲、主题游乐、田园观光、采摘游玩、研学旅行、民宿体验等于一体的农文旅综合园区,该项目被认定为2023年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近年来,涠洲岛积极探索农旅融合道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带动了海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涠洲岛民宿。 来源: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
俯瞰涠洲岛南湾鳄鱼山一隅,山绿水清。李君光 摄
2015年,涠洲岛被评为“中国最美十大海岛”;2020年,涠洲岛南湾鳄鱼山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实现北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2023年,涠洲岛入选“中国十大山海目的地”……涠洲岛以旅游产业为支点推动海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的华丽转变。据统计,2023年全年接待上岛游客约213.53万人次,上岛游客量实现历史高峰,首次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68亿元。
以生态底色绘就发展蓝图
偏远孤岛盛名远扬
40年来,涠洲岛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旅游发展的同时,更把生态保护作为海岛的“生命线”,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为北海生态立市的金字招牌。
从2012年开始,北海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展开了一系列专题调研。
2013年,涠洲岛建成日处理量达50吨的垃圾转运站。两年后,海岛又建成日处理能力达4000吨的污水处理厂。2020年,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启动海岛15个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项目,全年铺设污水管网15.14公里,年污水处理总量达35万吨。
2017年,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请国内外知名规划公司对涠洲岛进行全新规划,把涠洲岛定位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海岛,开辟了一条“生态立岛”的特色道路。
2018年7月1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积极推动下,《北海市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确定了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绿色发展的原则。这也标志着涠洲岛生态环境保护自此进入有法可依的新时代。
“《条例》实施前,涠洲岛的生态资源保护工作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条例》实施后,对火山石、标本化石、珊瑚礁等珍稀资源的保护有了明确依据,使生态资源得到了全面、系统的保护。”涠洲岛旅游区建设开发局副局长李国强表示,如今,保护海岛生态逐渐成为涠洲岛人的共识。
涠洲岛海域珊瑚种类繁多,长势良好。涠管委供图
2019年,在涠洲岛旅游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开展全国首个零废弃海岛——涠洲岛打造绿色低碳社区行动,并申请获得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项目(UNDP GEF SGP)——《减少垃圾对涠洲岛及周边海洋污染示范项目》。
涠洲岛开展了以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为目标的海岛零废弃行动探索项目,对增强岛内居民环保意识、实现岛内垃圾可回收循环再利用、减少碳排放、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今年5月,全国首个零废弃海岛——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典型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广西低碳典型案例(社区类)“零的突破”。
涠洲岛季节限定美景“玻璃海”,如同一幅
海底“千里江山图”。涠管委供图
在涠洲岛海域,时常可见布氏鲸。涠管委供图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近年来,涠洲岛布氏鲸、玻璃海、蓝眼泪等旅游“流量密码”频频“出圈”,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而来,涠洲岛盛名远扬。
俯瞰涠洲岛石螺口景区。涠管委供图
2023年,涠洲岛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今年10月24日,涠洲岛亮相第十九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暨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盛典(GFHS 2024),荣获年度国际“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此次获奖,不仅充分肯定了涠洲岛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还大大提升了涠洲岛的国际知名度,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海岛奠定了坚实基础。
联合国总部经社理事会会议厅
第十九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现场。李维维 摄
从偏安一隅到名满天下,涠洲岛这些“流量密码”与荣誉的背后,是长期坚持“生态立岛”取得的丰硕成果。
以创新治理构建善治格局
平安海岛幸福“加码”
随着涠洲岛知名度的日渐攀升,游客和投资者纷至沓来。如何更好地解决涉旅纠纷与争议,成为摆在涠洲岛面前的一道新难题。而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的“管、快、创”化解海岛旅游纠纷工作法,则是涠洲岛给出的答案。
2024年春节假期,涠洲岛迎来大批游客。涠管委供图
以“管”为先。在涠洲岛,预付式、经营型“商+客”纠纷占全岛涉旅纠纷的80%以上,这些涉旅矛盾纠纷的化解,事关涠洲岛旅游产业发展、社会安全稳定和旅游品牌形象。为此,涠洲岛从“管”字入手,全面提升海岛旅游行业源头治理、游客矛盾高效治理、岛上纠纷综合治理水平。岛上采取红黑榜通报和黄牌警告等方式,促使经营者做到诚信经营、明码标价和足斤足两。“定制”预退订等行业规范和公约,推动民宿管理法治化。
工作人员现场调处合同纠纷。涠管委供图
以“快”为本。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涠洲岛提供“线上”和“线下”双线服务,跑出解纷“加速度”。“线上”引入前端智能识别技术,建设后台分析处理系统,搭建包括三维地图、视频监控、游客动态统计等功能模块的“一张图”智慧平台,实行“云端解纷”,减少群众解纷诉累。
“线下”建立由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驻岛单位、村委会以及治安志愿服务队共同参与的“六位一体”海岛涉旅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举报投诉可实现“一键直达”,30分钟内职能部门承办、半天内主动回访当事人,做到纠纷日清日结。涠洲岛划分多个“党建+警务+N”责任片区,建立11个“涠洲义警”和法官网格联络点,将法官、检察官、警官、社区干部、志愿者等力量编入网格,形成“一格多员”快调模式,依托景区、码头设立的“24小时智警e站”,形成快速反应圈,以“全时问答”助力纠纷快速化解。
涠洲派出所民警在贝壳沙滩景区开展
日常巡逻工作。涠管委供图
以“创”为要。涠洲岛将“警格”融入“网格”,在辖区最核心景区建立南湾鳄鱼山警务站,推行“景中有警+联巡执法”机制,按照“平峰巡线、高峰守点、长期控面”要求,提升景区见警率、管事率。积极创新解纷模式,通过“四长”联动、三级联调、宣教助力等方式有效打通工作难点堵点。
创新“金字塔型”的“格—站—庭”三级联调机制,简单纠纷由村(社区)治保部门、网格队伍等力量进行一级调解,复杂纠纷由当事人“点单”选择“景中有警”工作站或司法所进行二级调解,疑难纠纷由涠洲人民法庭的干警进行庭前、诉中三级调解,调解不成的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逐级推动纠纷高质量化解。
据统计,近三年,涠洲岛共化解涉旅纠纷6753起,化解率达97.16%,涠洲人民法庭受理案件数量连续3年下降。
近年来,涠洲岛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贯穿平安建设的主线,着眼海岛经济发展大局,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抓手,持续创新治理模式,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打造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平安海岛样板。
如今,涠洲岛又一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早日将涠洲岛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休闲度假海岛。”涠洲岛旅游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实表示,涠洲岛将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品质北海、魅力北海,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涠洲力量。
来源:北海日报 悦北海综合编辑
声明:文章及图片仅做分享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处理。
悦北海 北海人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