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品中医之《红楼梦》 从张太医诊脉谈起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从建筑、园林,到服饰、器用;从岁时、礼俗,到典制、称谓;从哲理、宗教,到诗词、典故,还有音乐、戏曲、绘画、饮食……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医药。
《红楼梦》中的医学问题俯拾皆是。据统计,一部《红楼梦》涉及医药卫生知识有290多处、5万余字。一部小说中包含如此丰富的医药知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非常罕见。
张太医缕析病原
《红楼梦》写了5个医生:鲍太医、王太医王君效爷孙俩、张太医张友士及庸医胡君荣。给秦可卿诊病的就是张太医。
第10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写秦可卿因“心性高强,思虑太过,忧伤致病”,忙得宁荣二府的主子都来看望,老祖宗贾母还送来了“枣泥馅的山药糕”。
秦氏的病,还惊动了冯紫英。冯紫英是神武将军公子,与贾府交好。是冯紫英推荐太医张友士来为秦可卿诊病,说他学识渊博,深通医理,且能断人的生死。
张太医到了宁国府,见了秦氏。贾蓉说:“请先生坐下,让我把贱内的病症说一说再看脉如何?”那先生道:“依小弟的意思,竟先看过脉再说的为是。”于是家下媳妇们,捧过大迎枕来,一面给秦氏靠着,一面拉着袖口,露出手腕来。这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调息了至数,凝神细诊了半刻功夫。换过左手,亦复如是。诊毕了,说道:“我们外边坐罢。”
来到外边屋里,张太医说,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右关虚濡而无神。其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今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必然胁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然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旁边一个贴身服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张太医真是学问渊博,深通医理,描述的症状,缕析的病原,都是真切入理,可见医术之高明。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诊断学》中,脉诊属于切诊的范畴,另外还有按诊。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其中切诊最为难学,而且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经验。现代诊脉多取寸口。寸口分为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为尺(肘端)。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浮是轻取,中即中取,沉为重取,每部都需这三取。三三见九,就是三部九候。左手寸、关、尺分别代表心、肝、肾;右手寸、关、尺分别代表肺、脾、命门。《素问·三部九候论》写道:“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脉象的形成,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气血脏腑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窃以为,疾病的表现尽管极其复杂,但不在表,便在里。脉象的沉伏,常足以反映病位的深浅。
脉浮,病位多在表;脉沉,病位多在里。疾病的性质可分寒证与热证,脉象的迟数,可反映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热证。邪正斗争的消长,产生虚实的病理变化,而脉象的有力无力,能反映疾病的虚实证候。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疾病渐退、趋向痊愈的征兆;久病气虚,虚劳、失血、久泻久痢而见洪脉,则疾病多属邪盛正衰的危险证候。
正常脉象称为平脉,是健康无病之人的脉象,一息四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缓和,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患病时的脉象称为病脉。
张太医对秦可卿的诊断是水亏火旺,于是开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药物有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米、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等,再用建莲子七粒去心、大枣二枚为引,水煎服。
该处方既有补气的四君子汤,又有补血的四物汤,还有补脾、养荣、和肝的药物,可以说是配伍得当,针对性强。当然,虽然当时有效,后来秦氏还是死了。死因有人说是自缢。
秦可卿决非等闲之辈,在她临死之际,还托梦给王熙凤,说:“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于是叫她“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
秦氏之死,《红楼梦》又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后人不知道什么是封建社会,读一读《红楼梦》就有大致了解。所以说,它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本文作者:段振离 河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