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旅多路径融合探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在日前举行的“文化之都”论坛上,百余名来自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共同围绕“文旅融合:城市发展新动能”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作为“东道主”的哈尔滨市,以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历史,让与会专家学者毫不吝惜赞美之词。同时,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当选城市,哈尔滨市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如何持续推进“文化之都”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专家们积极建言献策。

 

文旅深度融合催生发展新动能

哈尔滨应如何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在一起?众多参加论坛的专家与学者给出了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乘虎说,旅游业发展是文化业最直接的动力。文化和旅游融合绝不是行政部门之间简单地融合。实际上,要做好城市故事的表达和设计,与城市内在文化气息息息相关。一座旅游城市缺少独有的文化氛围,游客的体验感就会很差。同样,文化是要靠旅行的“流动性”才能传播得更远,通过旅游业来提高城市知名度。“旅游最终带来的美好感受一定与文化相关。”

 

杨乘虎表示:“文旅融合不仅是吸引旅游资源和外地游客来到本地,也带动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如果只有外部进来,而我们没有出去,单向的文旅融合也是短暂的,没有活力,所以一定要双向互动。”

 

杨乘虎建议,作为“供应商”,哈尔滨市要判断供应的服务产品和旅游产品是否有持续的吸引力和满意度,不能关起门来,要走出去,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看外部,再回头来优化和提升自身的旅游品牌。张开眼睛看世界,要了解同行、邻居、对手做了哪些比较好的旅游产品。

 

韩国文化旅游学院产业与经济部部长金奎杬介绍说,原来韩国的旅游观光是以大型设施和区域为主,现在逐渐转变为文化艺术、韩流文化等引领旅游。旅游设施赋予文化含义,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目前,很多游客去仁川、首尔等地旅游,绝不是单纯地为了看设施,而是去体验韩流文化,所以说,韩国的旅游设施是为文化提供辅助的。

 

据了解,近年来,哈尔滨市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实施“旅游+”战略等举措,已经让旅游业迈上了千亿级台阶,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肯定地说:“我们每年会对全国60座城市、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游客满意度监测,监测了40个季度,通过网络调查、政府部门数据等大数据显示,哈尔滨市一直排在前列。

 

大家对哈尔滨市的印象非常好,认为这座城市有着多元文化交融性,是有生活品质的城市。”

 

挖掘城市文化讲好哈尔滨故事

 

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表示,哈尔滨市应当把“东亚文化之都”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抓手,要认真研究,并由政府主导,通过规划先行、详尽措施、考核机制等一系列动作,推动“文化之都”可持续发展。他举例道:“德国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他们通过‘欧洲文化之都’建设,把老工业基地改造成工业遗址,打造了700公里的工业遗址之路,其中包括串联了200多处大型工业遗址、30~50个文化艺术场馆、2000余个工业遗址点,形成项目名为工业遗址文化寻根之旅。我觉得哈市‘东亚文化之都’的创建,可以借鉴该区域的成功经验。”

 

杨乘虎则建议:“政府不应唱‘独角戏’,应该注重社会参与度,让更多的哈尔滨市民参与进来,让整座城市拥有共同的认同感。”

 

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史达通过自身经历说:“哈尔滨市要学会讲故事,赋予当地旅游产品故事,游客不是单纯地购买一个旅游商品,而是为故事买,旅游上有句话讲‘三分看,七分听’,听的就是文化,产品有了‘故事性’,游客购买力自然就提升了。另外,在欧洲和上海的很多历史建筑上,都会挂一个牌子,讲一讲这栋建筑的故事,勾起游客兴趣,让他们能够延长停留时间。

 

我觉得中央大街也可以借鉴,因为那里有很多犹太人当年留下的建筑和印记。哈市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政府部门应当更好地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讲好哈尔滨的故事,做好哈尔滨独特的身份识别。”

 

对话“欧洲文化之都”打造国际化“文都”品牌

 

“东亚文化之都”从创建至今,通过务实合作、密切交流,成为中日韩三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机制和平台,并逐渐得到强化。但与相对成熟的“欧洲文化之都”建设相比较,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与“欧洲文化之都”的直接对话,通过充分地交流与借鉴,打造2.0升级版的“东亚文化之都”成为论坛第二场互动讨论的焦点问题。

以城市真实建筑为背景,将著名音乐剧里的人物形象制作成巨型玩偶穿梭于城市街道,让音乐剧走下舞台、走入人群和游客……这是2018“欧洲文化之都”荷兰的莱瓦顿市对文旅融合发展所做的成功尝试之一。

 

来自荷兰莱瓦顿市的代表进一步举例说,一个博物馆项目,他们将其迁址,周边配建商场等设施,把博物馆盘活起来,重新改造后仅一个展览就吸引了15万余人前来参观,且其中大部分是外地游客;把弃用的监狱重新利用,赋予其文化内涵,每个房间改造后作为创业企业的办公室,同样配套商场等基础设施,这在“欧洲文化之都”创建一年就吸引来170多万游客。

 

叫响“文化属于大家”口号的另一“欧洲文化之都”马耳他瓦莱塔市,通过对雨果、托马斯等文化名人的优秀作品开发文化活动,实现文化发展转型;加大对文化项目的投入,修建文化中心、酒吧、餐馆,项目注重创造性和想象力,并利用当地艺术家的所长所能引领时代潮流。

 

一组数据更加印证了该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的可行之道:一场参观活动引来270万人在线观看,线下11万人参与、相当于当地人口数的1/3;2017年第四季度全职就业岗位增长18.4%,兼职就业岗位增长18.6%;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15%……赋予创意的音乐、展览、设计、博物馆等系列项目及活动,已经成为瓦莱塔市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靓丽名片。

 

据介绍,欧洲文化在“欧洲文化之都”的框架下,在时间和空间等多个维度达到了互联互通。“欧洲文化之都”的活动是开放的、国际化的,通过与其对话,可以助“东亚文化之都”系统地找到出路。

 

来自马耳他的马克·格伦·布哈贾尔建议,在中西方国家之间建立充分、全面的联系,加强合作,仅仅几个城市是不够的,因为各个国家、城市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欧洲文化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建立联系应嵌入一个模块,无论是论坛还是演出活动建立联系后,形成良性互动发展链条,携手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论坛现场。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2日 16:2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