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教育:让越来越多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闵行区实验小学篮球队队员在运动会上进行展示。
最近一段时间,闵行教育好消息不断。闵行区第一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正式揭牌 ; 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合并新组建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 12 年制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 ; 七宝中学浦江分校入驻新校区 ; 有着 118 年悠久历史的曹行小学华丽变身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 ; 花园学校和莘松小学合二为一成为闵行区莘庄实验小学……从新校的落地到老校的合并与更名,无一不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闵行区正在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逐步整合优化区域内的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家门口 " 上好学 "。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是万千家庭的共同愿景。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真正把教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上海的教育大区,闵行区近年来的教育发展质量与口碑有目共睹。锚定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这一目标,闵行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将人民城市理念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坚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推动闵行教育更高质量发展。
聚焦集团化学区化,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为学生举办草坪音乐会。
" 学校换名字了,校徽变成了一朵盛开的梅花!" 新学期伊始,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校门口换上了新标牌,校徽也变成了由深蓝、浅蓝和橙色三种颜色组成的梅花。" 深蓝和橙色取自闵行区实验小学校徽的颜色,浅蓝取自原曹行小学校徽的颜色,三种颜色的融合,同样也代表着这两所百年老校的深度融合。" 老师向孩子们解释道。
曹行小学的办学历程已有 118 年,自 2022 年加入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来,两所学校展开了常态化、系列性的合作共建与共创。从闵行区实验小学成员校,到如今的闵行区第三实验小学,这所新校的全新蜕变不仅仅停留于校名与校徽的变化,未来在办学理念、管理机制、教师梯队、校本课程等方面都会有更新、更深层次的发展,成为优质均衡的家门口好学校。
在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学锋看来,学区化、集团化对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闵行区实验小学是一所在闵行本土成长起来的实验性示范性小学,自 2004 年开始,春城、景城和畹町校区相继落地,形成 " 一校四区 " 优质均衡发展格局。2016 年,以闵行区实验小学为领衔校的 " 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联盟 " 成立,2020 年更名为 " 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目前共有 8 所学校、涉及闵行 4 个街镇(工业区)。
截至目前,闵行区已成立七宝中学教育集团、闵行中学教育集团、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上海交大附属中学(闵行)教育集团、上师大附中闵行教育集团、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上闵外教育集团、莘松中学教育集团、上海市莘庄幼儿园教育集团等 9 大教育集团,14 个街镇(工业区)均建立学区,100% 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023 年,闵行 14 个学区的共享课程就多达 333 门,获益学生 16 万余人次,共享创新实验室 2000 余次,共享图书馆 2000 余次,体育场馆 1 万余次,其他场地 8000 余次。这些学区、集团通过先进办学理念辐射、骨干教师柔性流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设施设备场地共用、学校办学文化生成等策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让闵行区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容。
共享优质高校资源,探索 " 未来学校 " 的上海方案
今年 6 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系列学校签约,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小学和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合并,组建 12 年一贯制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学校成为华东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这一升级标志着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将实现深度的融合,通过一体化的管理和教学,真正共享双方的资源和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优越的成长环境,为闵行教育的发展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
短短两个多月后,闵行区第一所 12 年一贯制学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就在闵行马桥正式揭牌。这所 12 年一贯制的学校委托上海交通大学实施一体化管理,通过引入大学优质资源、共享优秀导师资源、高端实验室资源等,探索和打造 12 年贯通式中国特色 " 工程教育 " 新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杰出工程领袖人才。
高校附属的 12 年一贯制学校相继在闵行落地意味着什么?其背后是闵行教育资源布局持续优化,是高校建设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更是 " 让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多家庭 " 的美好愿景的进一步实现。
由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举办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以标杆性 " 未来学校 " 为建设目标,将 " 科工通融、人文浸润 " 的办学特色,以科技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全力打造中国基础教育工程教育示范校,旨在为 12 年一贯制特色教育创新实践提供具有前瞻性,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 " 上海方案 "。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荣誉校长、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党总支书记曹建华介绍,这所 " 未来学校 " 正以 " 聚焦人人 " 的理念打造智慧校园空间,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致力于将学生的个人兴趣与专长紧密结合,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了 " 科工端 " 和 " 人本端 " 双轴贯通式课程体系。学校集上海交通大学、" 大零号湾 "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和马桥人工智能小镇等诸多区位优势,正积极打造小、初、高全贯通下的特色课程体系。
据统计,闵行区目前已经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戏剧学院 9 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办 28 所幼儿园、中小学。依托高校资源,闵行区将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高校优质资源注入带动和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引进辐射的双轨并行模式,在学校创新治理、课程开发开设、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等方面开展更多合作研究和实验,实现闵行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探索数字化转型,助力学生个性化成才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的机器人设计与开发课程。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
今年 8 月在北京举行的 2024 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上,教育部 " 智慧教育示范区 " 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公布了 540 个 2024 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及 600 个优秀案例(提名)。其中,闵行区共有 84 个案例获奖,占全国获奖案例 7.4%;优秀案例 32 个,占上海优秀案例 70%,提名奖案例 52 个。
在闵行,目前已有 19 所学校入选全国网络学习空间优秀校,13 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5 所学校成为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试点校,其中 2 所被评为整体试验样板校。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综合改革司梳理形成了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第六辑(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改革)。其中,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数据驱动因材施教新模式》案例成功入选这一教育部典型案例汇编。依托 "AI 赋能的未来学校数智教学模式研究 " 课题,华理科中积极打造与学校办学理念匹配的特色课程,开设了 " 智 · 学 "" 智 · 行 "" 智 · 品 " 三类数智特色课程,让学生率先走进了 " 未来课堂 "。
为更好地助力学生个性化成才成长,华理科中积极探索融合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互动开放空间、新模式等特征的未来课堂,构建了集聚丰富校内外数字学习资源并把信息技术无痕融入教学内容的 " 柠檬课堂 ";同时,依托纳米智能黑板、自适应诊断测验(CD-CAT)、知识管理平台、自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终端等学习环境,综合分析学生认知、性格、情绪等,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为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闵行区探索了 " 以作业(书写)行为的数字化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突破方向,通过学习行为和方式的数字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减负增效、优质均衡、个性发展 " 的实施路径。
依托 " 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 " 四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闵行区以作业为核心场景构建了应用平台和教学工具,建设了区校协同的精准教学体系,探索了以 " 落实学生核心素养 " 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持续开展提升教师命题能力的精准教研,从而在技术赋能增值评价、基于知识状态的个性化辅导、基于学习投入的分层教学实践等多个重点领域实现转型与突破。
2023 年 9 月至 2024 年 6 月,闵行区各学校应用闵智作业及智慧纸笔,教师累计布置作业 22.4 万次,累计使用纸笔课堂课时数 46.0 万次,累计开展测评 1.8 万班次。2023 年智慧纸笔智能终端超额完成部署,已覆盖 110 所公办学校(146 个校区)、2157 个班级、84095 名学生和 4542 名教师,师生智能终端配置率提升至 70%。
激发学生创新潜质,科学教育百花齐放
2022 年,上海首颗科普教育卫星—— " 闵行少年星 " 搭载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点燃了闵行少年的科学探究热情。近两年来,学生们以这颗卫星为媒,收集卫星从太空中传输下来的数据,系统性开展测控模拟、测控演练、卫星应用等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
在第 38 届、39 届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闵行青少年的获奖率和一等奖数量继续名列全市前茅。在第 39 届赛事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板块中,闵行区以 92 个一等奖位列全市第二,七宝中学以 28 个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 " 十一连冠 ",摘得获奖数量与一等奖数量 " 双冠军 "。
有人认为,科学教育专属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是进阶的教育、精英的教育。而在闵行教育人看来,考试成绩的好坏,和一个孩子奇思妙想多不多、动手能力强不强不完全挂钩。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潜质,都可以提升动手动脑的能力。科学教育不应该是少部分人的 " 专利 ",而应该面向人人,全员、全学科、全学段推进。
在推进科学教育发展的同时,如何兼顾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闵行区鼓励每个学校 " 因地制宜 ",基于自身的师资、资源、办学传统等基础,做出自己的特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的学生在科技老师、生物老师的指导下,用 609 天的时间研发出一款中医舌诊智能家庭小医生—— " 舌诊小智 "。闵行区华坪小学毗邻黄浦江,学校以 " 水文化 " 为切入口,开发了贯穿所有年级的 " 水 " 课程群,组织趣味 " 水活动 ",建设水科技探索体验馆,开展与之相关的科技活动等。
在各校科学教育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基础上,闵行区还追求 " 美美与共 ",一方面将校本特色课程升级为区级共享课程,满足区内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搭建平台以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资源优势,为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专家、课程、实验室等多方面的支持。
华东师大二附中闵行紫竹分校就与高校、高科技园区等共创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和实践的丰富平台。每年暑假,学校老师都会带领学生参与各类高校夏令营,开展研训赛一体的科创活动。
培育高质量师资队伍,为教师打造专业发展平台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载体是课程,根本在课堂,关键在教师。
为保障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开展,闵行区不断提升科学教育教师规模,在高端教师培育、骨干教师培养和青年教师培养方面,通过培训、工作坊、师徒带教、教学研讨等途径,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
今年教师节前夕,闵行区马桥强恕学校教师赵丽芸被评为 2024 年 " 全国模范教师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到骨干教师,从教超过 16 年的赵丽芸感触颇深," 刚入行时,总想以预设的教学模板去教孩子们,但后来我渐渐明白,课堂是‘活’的,真正的教学要跟着学生需求来变化,我们是孩子们的引路人。"
如何让处于 " 职初期 " 的新老师快速成长?完善的见习教师培训机制是关键。以七宝中学附属鑫都实验中学为例,作为 " 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优秀基地校 " 之一,学校为新教师量身打造一系列培训计划,通过自主研修、通识课程、专项学科教学等方面,帮助新教师从固定化教学转变成生成式教学,不断提升专业素养。
不仅如此,根据闵行区 " 四六三三三 " 教师培养机制,教师生涯被分成 " 职初期、成长期、成熟期、高端期 " 四个阶段,对应构建 " 见习之星、希望之星、教坛之星、骨干后备、区级骨干、学科带头人 " 六个层级的教师专业荣誉,依托区名师工作室(名师基地)、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和种子教师培养基地等三类基地,面向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开设三大工程,为教师成长提供了 " 国培计划 "、市级共享课程、区级共享课程三类大培训。
培育更多优秀的教师和师资团队,闵行不遗余力。过去五年,闵行区累计认定表彰了领航人才 169 人次、骨干人才 2649 名、储备人才 672 人次。其中,有 12 人成为上海市特级校长、16 人成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8 人列入上海领军人才后备队。
上海市特级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校长陆振权介绍,近年来,学校以 " 外引内培 " 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全体教师在学校特色建设中的创新能力,注重发掘学科教师的潜能,引导更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专业发展领头人。
闵行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恽敏霞表示,闵行区积极实施三大工程——卓越校长、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以及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人才建设,其中包括建立市、区名师培养基地、培养新增一批高端教师,以及加大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等举措。这些举措将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为各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坚实基础。